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让我们先看一看过去两年围绕着雅虎发生了些什么。2007年6月,杨致远复出重掌雅虎。2008年2月,微软宣布以446亿美元整体收购雅虎,被杨致远领导的雅虎认为严重低估了雅虎价值而断然拒绝。2009年1月,杨致远黯然让位于巴茨。2009年7月29日,微软雅虎宣布达成搜索广告交易。而交易的现金价格标签为:零!

人们纷纷开始谈论雅虎的得失。相较一年半前卖与不卖的针锋相对,今天的评论几乎是一边倒地认为微软在这场持久战中成了赢家。不知道退位后的杨致远今天会作何想。行为金融学里有一种现象叫做Endowment Effect,中文翻译成“禀赋效应”,或许可以解释杨致远当时的倔强。禀赋效应的意思是一个人一旦拥有一件物品之后,他对该物品的估价会超过他拥有之前。这个现象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矛盾的。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一个人对物品的估价不应该取决于是否拥有它。但现实中这种非理性的禀赋效应却又随处可见。去年《经济学人》杂志上有篇文章也说到禀赋效应。最后的结论是人不过是非理性的动物罢了。这么看来,作为雅虎的创办人,杨致远也不过是未能免俗而已。

自1995年成立以来,雅虎一直是第一代互联网的标志企业。而杨致远也是互联网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即使在创业神话和英雄人物像希腊神话一样层出不穷的硅谷,杨致远也是一代人的领军者。今天的互联网班霸Google的双子星Sergey Brin和Lawrence Page当年在谈论起与他们同样出自斯坦福计算机系的杨师兄时,想必也是不胜景仰,心向往之。经过了多年的洗牌和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雅虎成了江湖最后一个第一代互联网门户大佬。也正因为此,雅虎在硅谷一直有着超然地位。其高工资和以员工为本的互联网企业文化,也使其保持着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使得雅虎即使在Google垄断了互联网广告业务之后,仍然拒绝被微软收编,以合纵抗敌。

我看过一部独立制作的英国纪录片叫"Possessed",直译过来叫“占有”。说的是四个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英国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喜欢占有囤积不同的东西。比如一个人喜欢 囤书,一个喜欢囤各种卫生用品,还有一个干脆囤的都是乱七八糟的废物。最后他们的生活也因此被储藏的东西或多或少所“占有”了。这其实也是一种禀赋效应。片子探求的是这种囤积物品的癖好究竟 是一种心理疾病,还是对所谓物质消费主义的盛行而做出的潜意识反抗。那么在杨致远的心里,是不是也有对Google主义盛行和对微软入侵互联网的潜意识反抗,因而坚持保持雅虎的独立呢?

[subtitle=]

我理解杨致远的禀赋效应心理,甚至理解雅虎的优越感。以雅虎对互联网的贡献,我也希望它在江湖上有相应的地位。如果还有对微软霸权和Google垄断的反抗心理的话,我也表示尊重。毕竟充分竞争会促进技术进步,价格下降,最终每个消费者都能受益。禀赋效应每个人都有,毕竟每个人都有非理性的一面。但程度有轻有重。作为雅虎的创始人和时任CEO,杨致远可能是程度最重的那一个了。但雅虎早已不是一家私人公司。事实上,微软最初446亿美元的整体收购出价,已经超出雅虎当时的市值62%。考虑到股价是市场对企业未来收入和分红的客观预期,那62%的溢价部分,相信已经能补偿大多数人的禀赋效应。那么作为应该为股东谋取最大利益的杨致远,是不是有点自私了呢?

尤其是考虑到雅虎的股价从洽购前后的25美元上下,一路下跌,并曾一度跌破9美元。雅虎股东的损失可谓惨重。而今天双方达成的搜索广告交易,雅虎没有获得一分钱的预付现金,只是享有未来5年的收入分成。预期会带来每年约5亿美元的运营利润,并节约2亿美元的资本支出。但看看交易公布之后的这些预期在股价上的反映,完全无法与一年半前的整体收购出价相提并论,只是当时微软出价的不到4成了。

如果雅虎当时真有对微软霸权的潜意识反抗的话,今天则有点讽刺了。因为这笔交易的赢家毫无疑问是微软。经过一年半的追逐,微软获得了雅虎的搜索广告销售力量。这一交易比他们当初谋求的更加理想。但巴茨不是杨致远,不是雅虎的创办人,没有那么大的禀赋效应。她应该理性地知道,以今天雅虎的境况,她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因为规模决定广告业务量和价格。以雅虎的现有市场占有率,不可能吸引更多广告主。继续坚持只会导致占有率继续下降。

但这次的交易尚不是故事的终结。一是双方这种简单合作仍不足以撼动Google在搜索广告业务中超过70%的垄断地位。二是现有交易的合作模式整合难度极大。本应密不可分的销售和技术被割裂在两家独立的公司里。微软技术部门和雅虎营销部门的责权分工在现有结构下很难界定。况且两家公司都没有像硅谷另一位大佬思科那样公认的大型兼并和整合的经验和文化。所以我的猜测是这次交易不过是双方结婚前试探性的同居。未来进一步整合甚至整体收购必将发生。而我的另一个猜测是到时候可能仍然是一个微软赢的局面。

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杨致远是不是会更加痛心?会不会发出《大话西游》中周星驰式的“曾经有一份那么好的offer放在我面前”的经典慨叹?在有些时候,禀赋效应或许是感人的,温情的。但在残酷的商业社会里,我们还是应该更加理性一点。

话题:



0

推荐

陈恺

陈恺

4篇文章 14年前更新

赛伯乐中国投资创投合伙人,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全球合作与教育总监,China Century Fund合伙人。斯坦福大学专业发展中心中国顾问。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获经济与金融专业博士。纽约大学Poly学院金融工程硕士。主要关注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战略与投资决策,创新和商业开发,和国际教育等领域。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4篇
  • 文章归档
2009年 4篇